中文 | EN

科沃高新周讯-2020第二十一周

发布者:科沃  发布时间:2020.05.26  点击率:3205

世卫组织:已有超过120个新冠病毒疫苗正在开发

 

当地时间20日,世卫组织召开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表示,目前已有超过120个新冠病毒候选疫苗正在研发,实际数量肯定还要更多,其中一些正在进行临床评估。她强调,疫苗研发没有捷径,必须按照安全有效的标准进行,不能跳过任何一个步骤。(第一财经)

 

科技部:全球目前投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一半在中国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了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究情况。他说,中国通过5条技术路线同步推进疫苗研发,腺病毒载体疫苗已经完成一期、二期的临床试验接种,一期结果也进行了初步评价。另外4个灭活疫苗也已经开展临床试验。目前全球开展临床试验的疫苗总体有10个,所以中国的疫苗研究是和全球一并推动的。

 

四部门: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门诊康复费用纳入慢特病管理

 

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四部门共同印发《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方案》。根据《方案》,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符合规定的门诊康复医疗费用纳入门诊慢特病管理。将符合条件的心理治疗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符合救助条件的需开展康复治疗的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及其家庭按规定及时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范围。(证券时报)

 

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发展海洋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纳米技术有助识别出风险最高新冠肺炎患者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9日报道,美国科学家提出新型即时诊断平台,可以使用纳米粒子或磁悬浮颗粒诊断新冠肺炎感染并评估病患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这一成果能在任何重大并发症出现之前确定哪些患者死亡风险最大,因此能降低死亡率并提高大流行病的管理效率。一诊断平台由密歇根州立大学人类医学学院放射学系助理教授莫特扎·马哈茂迪提出,基于患者的感染程度以及疾病各阶段的变化,这些变化会改变泪液、唾液、尿液和血浆等生物液体的成分。不同感染以及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毒载量不同,因此,产生的模式也不同,能够识别并给这些模式分类是诊断技术取得突破的关键。

 

中国科大研发出高储能电介质电容器

 

记者从中国科大获悉,该校物理学院李晓光团队联合清华大学沈洋教授课题组,成功找到了一种可以大幅度提高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击穿电场强度和介电储能密度的方法,可推广至不同的柔性聚合物电介质材料,为今后高储能电容器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合作团队利用带负电无机填料的局域反向电场抑制二次碰撞电子的产生,从而阻碍击穿相的形成发展,进而提升复合材料击穿场强和储能密度。基于此,研究人员制备出掺入少量带负电的2维填料的聚偏二氟乙烯基复合材料,在提高其介电常数的同时,获得了极高的击穿场强和储能密度,该柔性电容器的储能密度是目前已报道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最高的,是目前最好的商用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电容器的18倍,甚至超过了商用电化学电容器。此外,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也有明显的提高,而漏电流密度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实现了击穿场强与储能密度的大幅提升。该项研究工作为今后高能量密度柔性电介质储能材料的实用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该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先进材料》杂志上。

 

我国科学家找到揭开巨噬细胞谜团的“金钥匙”

 

记者从暨南大学获悉,20日,兰雨研究员课题组的合作研究在人类巨噬细胞发育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在线发表。该研究通过高精度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绘制了人胚(孕8周内)造血细胞发育图谱;结合转录组、免疫表型和功能三个层面定义了人胚第一个具有多系分化潜能的造血祖细胞群体,即非造血干细胞来源的早期髓系祖细胞YSMP;精准解析了巨噬细胞尤其是小胶质细胞的起源和特化过程,包括明确了人胚胎期巨噬细胞的多重起源,以及组织驻留型巨噬细胞特化过程中的关键分子特征。这些重要的科学发现,不但解决了组织驻留型巨噬细胞“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核心问题,更从单细胞层面解析了其逐渐蜕变转化的分子过程。业内专家指出,该研究成果在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宝贵数据的同时,也可能为巨噬细胞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突破性的认识和进展。(科技日报)

 

工信部:加快环保装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组织5月20日召开环保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思路视频交流会。与会专家建议从提升研发能力、培育质量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完善标准体系、强化市场监管、支持环保装备“走出去”等方面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不断提升环保装备模块化、自动化、绿色化水平。下一步,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将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加快环保装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教育部试点建设未来技术学院

 

教育部发布《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决定在高等学校培育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任务主要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深化国际合作、优化管理机制等。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力争通过四年左右时间,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并争取用十年左右时间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


广东提出打造20个产业集群 深圳在15个领域被委以重任

 

5月22日讯,广东产业发展有了最新培育路线图。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在省政府官网发布,提出打造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圳被15处点名置于核心龙头位置,包括智能家电产业、汽车产业、先进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等,承担引领产业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领先一流水平的重任。

 

四川:计划未来3年招商引资超3万亿元

 

四川省经济合作局编制的《四川省招商引资三年规划2020—2022年》今日正式发布,提出未来3年招商引资总体目标: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2000亿元左右。重点招引领域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中新网)

 

四川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批6个项目启动

 

记者5月22日从成都天府新区获悉,总投资超过14亿元的四川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一批6个支撑项目日前在该区启动建设。其中,空间轻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相机系统研制平台、山地灾害链综合实验模拟平台,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等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空间天文、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尖端研发平台将悉数在该区落户。首批启动的6个科学项目,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光电所、山地所,及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牵头建设。其中,4个为国家科教基础设施项目,2个为拟申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三亚:每年1亿元扶持5G基站、人工智能、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基建”

 

三亚近日出台《三亚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若干措施》,计划每年安排资金1亿元用于扶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基站、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新能源充电桩等融合基础设施;深海科技、南繁育种、卫星遥感等创新基础设施;崖州湾科技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遥感信息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该政策自6月25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3年6月24日。(海南日报)

 

中国长城宣布推出我国首台半导体激光隐形晶圆切割机

 

据国务院国资委网站5月20日消息,近日,中国电子旗下中国长城郑州轨道交通信息技术研究院和河南通用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历时1年,联合攻关,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半导体激光隐形晶圆切割机,填补国内空白。该设备在关键性能参数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半导体激光隐形晶圆切割技术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据悉,与传统的切割方式相比,激光切割属于非接触式加工,可以避免对晶体硅表面造成损伤,并且具有加工精度高、加工效率高等特点,可以大幅提升芯片生产制造的质量、效率、效益。